民间传说

发布时间:2014-3-21 12:04:14       来源:本站      点击次数:9833


金驴驹子的传说


在很久以前,酂城就有好几家推豆腐的。其中有一家的豆腐做得好,价钱又便宜,所以生意很好。每天半夜起来推,到天亮不要上街去卖,一会就被人们买完了。时间一长,用来推豆腐拉磨的一头小驴累得只剩下皮包骨头露青筋了。有一次,推豆腐的发现,这几天他的小毛驴天天卸掉磨便往造律台上跑,到那里就围着造律台左一圈右一圈的转,也不知是怎么回事,天天是这样,慌得一家人天天去找,时间一长,推豆腐的很生气。有一天,一位经常来换豆腐的南蛮子,出高价要买这头瘦得不像样子的小毛驴。但不管怎么说,推豆腐的就是不卖。那位南蛮子便一天一个价的去纠缠,最后把推豆腐的缠烦了,一刀便把这头小毛驴杀了。

原来,这不是一头平凡的驴,而是一头金驴驹子,不过平常人看不出来就是了。它每天往造律台上左转右转,是在拉一盘金磨,只有这头驴,才能把金磨拉出来。那位南蛮子看出了门道,而推豆腐的不知道,如果能连续拉上一百天,金磨就被拉出来了,结果只拉了九十九天,还差一天的时间,驴就被杀死了。

那盘金磨呢,刚好拉到和地皮一样平,那位南蛮子很遗憾的告诉推豆腐的这件事,推豆腐的后悔死了,忙拿铁锨去挖,但不管费多大劲,金磨就是和地皮一样平,始终拉不出来。据说现在还在那里放着呢,和地皮一样平。

狗为什么要咬猫


从前,有一个老婆婆喂了一只猫和一只狗。猫和狗称兄道弟,非常要好。一天,老太太进山意外地捡回了一颗夜明珠。这颗夜明珠,每天夜晚,便发出光亮,把屋里照耀如同白日一样。老太太视如珍宝。时间一久,这件事被山外一家富户知道了,他就在夜里进了山,趁老太太熟睡之际偷走了这颗夜明珠。天明,老太太发现自己的心爱之物被盗,非常心痛,便唤来她的小猫和小狗说:“我喂你们有何用?让你们看家护院,你们竟然连我的心爱之物被人偷走都不知道,我限你们三天之内把夜明珠找回来,要不然,把你们活活地饿死。”

猫和狗听后便于当天夜里出去找,它们找呀找呀,突然发现前边有一光亮,它们心中大喜,赶快朝有光亮的地方跑去。跑着跑着,突然被一条大河挡住了去路,望着滔滔的河水,远近又无船可渡,狗勇敢的说:“猫弟,这样吧,你趴在我身上,我驮你过去。”就这样,狗把猫驮到了对岸,来到有发光的院外。猫对狗说:“狗哥,我的身子灵巧,你在院外看人,我到院里看看。”小猫窜墙进院,来到这家堂屋一看正是老婆婆的那颗夜明珠。望着这家人已经熟睡,猫便慢慢的爬过去,用嘴衔着夜明珠来到墙外。狗见猫找回夜明珠,心里非常高兴,又抖抖精神把猫驮过了河。这时河水刺骨,小狗被冻得浑身乱抖,加上一天没吃东西,走起路来东摇西晃,而猫由于二次过河都没有湿身,显得格外精神,便三窜两跳跑在狗之前回到了家,见到了婆婆,猫献媚地说:“婆婆,看我把夜明珠给你找回来了。”老婆婆问“狗呢?”猫说“在后边懒呢。”老太太对猫说:“锅上有碗面条,你快把它吃了,等狗回来,我非把它饿死不行。”猫欢欢喜喜到屋里吃东西去了。这时小狗拖着疲倦的身子回到家,老太太一见便气愤地说:“我养猫都能为我找回丢失的东西,我养你有什么用呢……?”狗一听,便知老主人听了猫的谗言,刚要分辩,只见主人怒气冲冲地拿着棒子要赶走自己,狗深感冤枉,又气又急,只能发出“枉、枉”的声音,竟连一句完整的话也说不出来。这时猫刚好吃饱饭从屋里出来,洋洋得意抚摸着肚皮直喊“妙啊!妙啊!”狗一见猫幸灾乐祸的神情,便大吼一声向猫扑去,猫一见扭头便跑……自此,狗与猫便结下了不解的怨仇……

鸡的传说


古时候,豫东一带有户人家,父母死了,兄妹二人过生活。后来哥哥娶了嫂嫂,又生了一个小孩,共四口人。哥哥自娶了嫂嫂,有了孩子以后,对小妹妹的态度就不好了。可嫂嫂和哥哥不同,她像对亲妹妹那样疼爱妹妹。

一天,哥哥赶集回来,买了给小孩子吃的烧饼油条之类东西,小妹妹也很想吃,但当着哥哥的面又不敢吃。等哥哥不在时,就偷吃了两个烧饼。哥哥发觉以后,就毒打妹妹。妹妹大哭不止,喊叫嫂嫂说:“哥打!”嫂嫂过来解了围。妹妹后来想:偷吃了东西挨打虽然不是自己的过错,但事情一传出去,多丢人啊!况且哥哥又不疼自己,活着有什么意思呢。就对哥哥说:“我吃了你买的东西,没啥还你,我死了变家禽报答你。”从此,小妹妹绝食五天就死了,死后埋在村后柳树林里。过一个月,嫂嫂想起妹妹活着时,帮自己刷锅做饭洗衣裳,现在全靠自己一人操劳,况且妹妹又死得这样可怜,于是,带着孩子拿上些锡箔当银钱,到妹妹坟上烧纸痛哭。忽然,从土缝里钻出来一只小禽来,望着嫂嫂点点头。嫂嫂忽地想起妹妹临死时说的话,忙叫孩子唤姑姑,小孩一喊姑姑,小禽就跑到跟前,嫂嫂把它抱回家。从此,小孩唤它为姑姑,别人也跟着这样叫。又因她是绝食饿死的,所以哥哥喊它为饿饥(鸡)。

小鸡长大了,为了实现生前诺言,不久就开始下蛋了。为了让嫂嫂来取蛋,想起生前一喊“哥打”嫂嫂就来了,于是就连声喊“哥打”。嫂嫂听见好像是妹妹的声音,就来了,见蛋,方知是妹妹的报答,心中更是激动万分。从此,鸡每次下蛋总是报账似的连声喊“哥打”。从此,人们总是“咕咕咕”地唤鸡,而鸡下了蛋,总是“咯嗒、咯嗒”地唤人。

斑鸠的传说


“斑鸠咕咕,该种秫秫”。这句有关物候的谚语是怎样得来的呢?

相传,很久很久以前,沱河北岸有个美丽俊俏的姑娘,名叫斑妮,自幼父母双亡,跟着哥嫂过日子。可是,嫂子总是百般地折磨她,让她吃剩饭,穿破衣服,一年到头都叫她在地里干活,她还常常挨打挨骂,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。唯有在地里干活时,才使她心情快活,小鸟给她唱歌,庄稼为她跳舞,小河里的水给她洗去脸上的泪水。

沱河南岸有个勤劳、善良的小伙子,名叫鸠孩,自幼父母亡故,给一家大地主当长工。在干活时,两人经常见面,日久生情,斑妮非常爱鸠孩,鸠孩也特别喜欢斑妮。鸠孩挨了地主的毒打,坐在河南岸叹气,斑妮总是趟过河去帮他治伤;斑妮受了嫂子的恶骂,坐在河北岸流泪,鸠孩总是涉水过河来安慰她。

斑妮高兴了就向南岸唱歌,唱不几句,南岸的鸠孩就吹起了笛子。人们都说:“鸠孩有福气,定能娶上斑妮这个好姑娘。”鸠孩听了,把嘴一咧,嘿嘿地乐。有人说斑妮命真好,定能嫁上鸠孩这个好小伙。斑妮听了把脸一红,偷偷地笑。

城里有个五十多岁的大商人,家有银钱万贯,已娶了九个老婆。但有一天他见到模样俊俏的斑妮后,心怀鬼胎,硬要娶斑妮做小老婆。

斑妮的哥嫂虽说不喜欢妹妹,却也舍不得让能给他家做活的妹妹嫁人。媒人几次来提亲,亲事没说成,商人心急如火,就拿出很多珠宝和成担的银钱、成匹的绸缎,又让媒人再去斑妮家说媒。斑妮的哥嫂爱财如命,见这么多的重礼,马上就把正在地里干活的妹妹叫来让她跟媒人走。斑妮知道了哥嫂让她嫁给商人,气的又哭又喊,哭的四周的乡亲个个伤心流泪。斑妮再哭也哭不动哥嫂的心肠,嫂嫂硬是让媒人把她领走了。斑妮哭啊、喊啊,她哭着走着,来到了沱河桥上,便一头扎进河里。

鸠孩听到斑妮死了,坐在河边直流泪。突然一个无名小鸟落在他身边“咕咕”叫,鸠孩问小鸟:“小鸟,你知道斑妮在哪里吗?”小鸟点点头。鸠孩又问小鸟:“小鸟啊!你能帮我找到她吗?”小鸟听了这话,不紧不慢地飞了起来。鸠孩跟着小鸟来到了一个河湾边,靠南岸的水面上漂着斑妮的尸体,她的脸朝南,手又伸向南,好象寻找什么东西似的。

鸠孩伤心极了,他捞出斑妮的尸体,把她埋在一棵树下,自己就在这棵树上吊死了。后来竟然飞出来一对无名小鸟,年年谷雨前后,这对小鸟就到处飞,“咕咕咕”地叫个不停。知道的人都说,这是斑妮和鸠孩在催咱们种秫秫了。时间长了,人们就把这种鸟叫“斑鸠”了。

麻胡子的传说


相传隋大业六年,隋炀帝杨广为了到江都(今江苏省扬州市)游山玩水,观花取乐,强令全国人民为他开挖运河,西起河南省的汜水,把黄河水引入汴河,经商、永、宿县。东到泗县与泗水汇流淮河,再入长江。他为了让其乘坐的龙舟,凤榻不晒太阳,又强令沿汴河堤筑路;栽植杨柳,堤路两侧绿树成荫,遮天蔽日,气候宜人。此堤当时因是专供隋炀帝享用的,故称御堤,后来改称为隋堤。

为了修筑隋堤,隋炀帝令沿途三十里设一站,当时的邞阳就是一站,并派一个叫麻叔谋的酷史在此监工。这个麻叔谋昏暴庸俗,残暴异常,因生得相貌狰狞,满脸胡须丛生,人们都叫他麻胡子。他对待民工异常凶狠,有人稍有怠慢,轻则臭骂一顿,重则拳打脚踢,,绳捆索绑,民工望而生畏,对他恨之入骨,只是敢怒而不敢言。另外,麻胡子有一怪癖,爱吃羊眼珠子,每天让手下人去乡里抢掳百姓的羊,然后挖眼烹食。时间一长,方圆几十里的羊尽被他吃绝。

这一日,麻胡子一连几天没吃到羊眼珠,暴怒的像发了疯的野兽,一连砍杀了几个手下的从人。其余的人见此光景,个个吓得心惊肉跳,急忙又去乡里搜寻。几个从人跑了一天,连根羊毛也没找见,正暗暗叫苦,害怕难保性命,正在为难。忽见路旁有一夭亡的婴儿丢弃在那里,从人机灵一动,何不来个以假乱真,把婴儿的双眼挖出,回去让厨子烹调好,端给麻胡子。麻胡子一吃,觉得味道鲜美,令从人再去捉羊,从人忙跪倒在地,向麻胡子禀道:“大人,小人实在无法找到羊啦。”麻胡子怒道:“胡说,刚才的羊眼珠是哪来的?”从人无奈,只得从实招来。麻胡子一听是婴儿的眼珠,不由神色飞舞。“袄,怪不得比以前的味道美,再去弄些来!”从人说:“大人,哪有那么多夭亡的婴儿呀!”麻胡子闻听,拍案大叫:“呔,没有死的,活的也要!”说完,亲自带领亲兵去四乡抢掳百姓的婴儿。自此,被胡麻子残害的民间婴儿不计其数。当地村民怕自己的亲骨肉被害,纷纷背井离乡,含泪搬往外地。修筑隋堤的夫役们,更是切齿痛恨麻胡子的暴力,也大批逃走,因而误了筑堤的期限,触怒了麻胡子的上司,把麻胡子正法于邞阳。

当地村民见除了麻胡子,真是大快人心,纷纷操起刀斧,把麻胡子的尸首剁为肉酱。这样人们还不解恨,又把麻胡子的肉酱放在锅里,同米面一起煮成肉糊汤吃,人们把这肉糊汤叫“麻糊子汤”。后来,当地卖吃食的人就把肉糊状的汤叫做“麻糊子”,在集市上叫卖:“喝么——麻糊子!”一直流传至今,邞阳方圆几十里的集市上,卖“麻糊子”的依然很多。

龙岗辣椒面漂汤的传说


从前,龙岗的二月二古会,南至应天府,东至彭城,北至归德府,西至亳州,商人小贩都来做生意,还有各地的戏班,玩杂耍的、牵猴的、玩马戏的、说书唱曲的都来凑热闹,真是热闹非凡。

话说有一年,上八仙吕洞宾,游五岳途径龙岗,看到二月二会上人山人海,就摇身一变,变作一个卖绿豆丸子汤的老头,担着小挑直奔集南头的戏台口。

当时的绿豆丸子汤是有讲究的。用绿豆面和成芡状,放在小磨香油里炸成栗子大小的黄橙橙的丸子。卖时稍微在开水里一氽,盛入碗内,再加上醋、辣椒面等调料,色、香、味、酥都有。

吕洞宾来到戏台口的东边,放下小挑吆喝开了:“唉!绿豆丸子汤,三文钱一碗。”过来一个老头说:“三文钱一碗,太贵了。平常都是一文钱一碗。”

吕洞宾说:“一文钱一文货,三文价钱吃不错,真正的绿豆丸子,来一碗吧?保您满意!”老头看了一眼丸子,不知是嫌贵,还是自己的牙口不好,摇摇头,走开了。

吕洞宾吆喝了一上午,竟没有卖一碗,心想:真是凡人不认货,仙人干瞪眼。

戏台上的收场锣一响,吕洞宾吆喝的声音更大了:“绿豆丸子汤,三文钱一碗,短子儿不卖,三文钱一碗,酸、辣味都有。”

这时从戏台口里走过来一高一矮两人,只见他们油头粉面,浑身绫罗绸缎,歪戴着帽子,斜棱着眼,耀武扬威地来到吕洞宾的挑子前。高个子问:“老家伙!丸子汤多少钱一碗?”

“三文钱一碗。”吕洞宾知道是两个无赖,看都不看他们一眼。

“三文钱两碗,中不中?”矮个问。

“短子儿不卖。”吕洞宾回答得干脆。

矮个向高个挤挤眼,高个说道:“三文就三文,先来两碗。”

吕洞宾盛了两碗。他们俩狼吞虎咽吃了起来,吃完又递过空碗说:“老家伙再来两碗。”

吕洞宾又给盛了两碗。高个先接过碗,喝了一口汤,随即吐在地上,瞪眼骂道:“混账,怎不给放辣椒面?”

吕洞宾知道这两个无赖有意找茬,对着碗吹了一口仙气,说:“别耍说无赖,谁说我没放辣椒面,大家看看,辣椒面都在上面漂着。”

矮个端起碗,喝了一口,辣得呲牙咧嘴。围观的人都哈哈大笑。

俩人自知理亏,三扒两口吃完,如数付了钱,灰溜溜地走了,吕洞宾也化作青烟不见了。

从那以后,龙岗的辣椒面成了漂汤辣椒面,任何地方都不能相比。

芒砀山前石龟下金蛋

在芒山主峰南麓立着一块神奇的石碑,这块刻有“汉高祖斩蛇处”的石牌,白天看去与普通石碑没什么两样,而到了夜晚,灯光一照,正面有一位身穿盔甲,手握宝剑,武士的影子,反面还能看到一个婀娜多姿美女的轮廓,这一奇观凡是到过芒山的游客人人皆知,然而,这座石碑底下的那个石龟能下金蛋的故事,知道者就甚少了。

传说有一年夏天,汉高祖醉酒之后路过此地遇一大蛇拦住去路,就抽出宝剑大声道:大胆妖蛇!为何拦我去路!说罢手起剑落,把大蛇斩为两段。只听“砰”地声,一股青烟腾空升起,一位美女架起青云高喊“冤枉”直向东南飞去,汉高祖大吃一惊,不由得浑身打了寒颤,顿觉事情不妙,便向东南而跪,叩了三个响头,说道:“我现在正在山中带兵打仗,如果我真地杀错了你,等我到了平地再还你一个公道。”汉高祖得了天下,到公元8年,当帝位传到刘平帝时,果然出了王莽篡朝。后来,人们便在此立碑,以示纪念,并请石匠精雕细琢刻了一个栩栩如生的石龟作为碑座。

也不知过了多少年,这石龟吸收天地之灵气,竟有了些灵性,有人说见过石龟眨过眼,有人说见过石龟伸过头,还有人说见石龟驼着石碑向前爬。有好事者在石龟旁做了记号,几天后果真发现石龟向前挪了好几寸。再后来,连石龟旁绿色的小草也有了灵气,一棵棵都变成了红色。

有一年农历腊月二十四,从四川眉山来了一个道士,围着石龟正转三圈,倒转三圈,连说:“可惜,可惜。”之后,就在附近找了个客店住了下来,到了年三十晚上,道士说:“那石龟多孤单,怪可怜的。”说罢就陪石龟过年去了。而年初一早晨,道士连店钱也不结就走了。以后,这道士年年都是腊月二十四来,正月初一走,年年都陪石龟过年,年年都在这家客店白吃白住。

就这样一晃九年过去了,到了第十年腊月二十四,道士又来了,由于一路劳累,加上年岁已高,刚到客店就病倒了。店主是个大善人,他又是请医拿药为道士看病,又是精心照料,到了年三十晚上,病危的道士拉住店主的手说:“我怕是不行了,你是个大好人,有个秘密我也只有对你说了,山前那个石龟会下金蛋。”到了半夜,道士硬让店主把他背到石龟旁,并教了店主取金蛋的“咒语”和方法。店主在道士的指点下,来到石龟面前,念动“咒语”,并轻轻用手向石龟头上一拍,这石龟果真屁股一翘下了一颗甜瓜大小,闪闪发光的金蛋,店主赶忙把金蛋收好,背起道士往回走,在回家的路上,道士再三叮咛:“每年这时,石龟只能下一个金蛋,这金蛋只能用来扶困救贫,否则——”道士话没说完就咽了气,店主用所得的金子葬了道士,其余的金子全部分给了穷苦百姓。

又是一年过去了,这年大年三十半夜子时,店主独自一人来到石龟前,念了“咒语”向石龟脑门一拍,这石龟果真又下了一个金蛋,店主收好,正要离去,可他又转念一想,我等了一年才得一个金蛋,如果我再拍一下,得两个金蛋,岂不更好!于是他又来到石龟前,再次念了“咒语”又向石龟拍了一下,这时,只见石龟艰难地抬起屁股,“哗”地一声泻了一股金水,店主一看慌了神,忙向石龟又拍了一下,这一次石龟只是痛苦地动了一下,“砰”放了一团雾气,从此石龟就再也没下过蛋。

据说,这石龟是因被店主连拍三下,耗尽了元气,要让石龟恢复灵气,重下金蛋,不知还需重新修炼多少年。也许现在这石龟已能重下金蛋,但“咒语”已经失传。

都堂的传说


明朝时,酂阳集南街路西出了个丁都堂,他幼年在本乡学堂念书。一天,天气炎热,师生们都在乘凉,唯独他先到了学堂。此时,正遇一姓朱的北京差官路过这里,差官说:“你来求学,可曾会作诗对?”丁答道:“以何物为题?”那差官说:“就以你穿的油靴为题吧!”丁即咏道:“丁学生穿钉靴钉钉入地”。差官连连夸赞便要其对出下联,丁问道:“以何物为题呢?”差官说:“以我为题吧。”丁又咏道:“朱大人戴珠帽珠珠朝天。”那差官见他年幼却才学过人,很为赏识,连连夸奖其长大后必成大器。后来,丁果然官居要职。

贞姐的传说


从前,在永城一带的许多村庄里,几乎家家堂屋里都供着一个身着白衣、手执玉壶、面含忧凄、楚楚动人的妙龄少女像,她就是贞姐,对于她,还流传着一个动人的传说呢。

很久很久以前,永城就是一个人烟稠密,土地肥沃的鱼米之乡,人们在这里播种收获,休养生息,可是有一年,这里突然发生了一种恶性疾病——麻蜂病,这种病严重的威胁着当地人们的生命。

当时永城城内,住着一家姓冯的世代酒商,掌柜的叫冯渊,年方四十,膝下无儿,女儿名唤贞姐,这年正好一十八岁。浩劫天降,这位冯老爷的掌上明珠也未能幸免。为此冯家夫妇泪都哭干,贞姐的病日重一日,娇嫩的皮肤已开始溃烂。冯渊愁秃了半个脑袋。一天,他终于探得一密方,说是:若是女孩染病速令其出闺,不久病便传给女婿,女孩便相安无事。冯老爷灵机一动,好,就让女儿出嫁,只要女儿病好,到那时何去何从,再另行安排。

开始,善良的贞姐宁死不从,奈不住一双高堂苦苦相求,最后只得含泪点头。

冯家夫妇,似绝处逢生,喜出望外,忙四下打探,得知城西有一书生叫敬墨,只有一个孤寡老母,书生长得相貌堂堂,甚是般配。冯老爷救女心切,决定趁热打铁,便急忙谴媒婆说亲。书生敬墨早闻冯老爷膝下有一娇女,德才兼备,花容月貌,无奈自己家道贫寒,可望而不可及。今有人登门提亲,便连连称谢,欣然应许。第二天敬墨便同媒人一道前往冯家拜见岳父岳母。贞姐在外偷偷窥探,当她看到敬墨一表人才,心中不禁一惊,不由泪掩粉腮,多情的少女不忍心伤害他,拖着弱不禁风的身子,踉踉跄跄地走去,母亲怕有不测,在后面追赶,贞姐走进一间酒房,用力合上大门,无论母亲怎样哀求,她只是闭门不出。

冯渊和敬墨并不知就里,商定:过三日便是合婚良辰,到时隆重迎娶。敬墨重新拜过岳父,乘兴而归。再说贞姐,一整天呆在房内,不思茶水,看天近黄昏,想到自己末日将近,不由得肝肠寸断,倒在地上,望着房梁发呆。恰在此时,一条红花巨蛇绕梁而下,贞姐一惊,两眼直直地望着巨蛇,只见它用尾绕梁,把头伸进一个大酒瓮内,一会儿光景,大蛇竟咕咚一声掉进瓮内。贞姐看的真真切切,由怕到恨,索性拿起酒瓮的盖子,把酒瓮盖的严严实实。

贞姐又昏睡了一夜,病魔饥饿以及敬墨的影子时刻交织着她的心。她再也不愿受折磨了,决定一死了之。

贞姐曾听说蛇有巨毒,可致人命,便空拜爹娘,默默地喊声敬墨,拿起品酒用的玉壶,在掉进大蛇的酒瓮里,灌了满满一壶酒,一饮而尽。

早上,冯家的人百呼不见贞姐的回声,冯渊忙令人撬开门,发现女儿躺在地上,双目紧闭,认为女儿死了,嚎啕大哭起来。

一阵大哭之后,冯渊发现女儿虽口目紧闭,但呼吸正常,腮上也出现多日未曾有过的红晕,他连忙喊住痛哭中的老妇。恰在此时,贞姐也微微地睁开双眼。冯老爷捋起女儿的胳膊一看,喜泪双流。原来,她臂上的脓疮一夜之间几乎全消。贞姐酒醒后,向爹娘哭诉了事情的原委。

冯家夫妇重新跟贞姐谈起书生敬墨,贞姐满口应允。

结婚之后,一家人便广造药酒,从病魔中普救了大量的黎民百姓。从此,贞姐的美德有口皆碑,到处传扬。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她,便根据自己的想象,绘画出各种英姿的贞姐像,一直流传到现在。

胡二马月的由来


从前,有一对朋友,非常要好,好的比亲兄弟还亲,一个叫胡二,一个叫马月,胡二家贫,马月家富。胡二经常到马月家借米借面,马月也不在乎,可马月的媳妇嘴上不说,心里总不大情愿。这天,胡二又到马月家借粮,碰巧,马月不在家,马月的媳妇正在梳头,胡二也没张口借粮,停了一会,起身走了。马月的媳妇梳好头,一找金钗子没有了。一想,除了胡二旁的人没有来呀,就怀疑金钗是被胡二拿走了。马月回家后,她就把这事给马月说了,马月不信吧,可金钗子确实没有了。不久,这事传到了胡二的耳朵里,胡二两口子非常委屈,说自己没偷,谁能相信呀?一时不知咋办才好。俩口子反复商量后,只好把家里的东西全部卖光卖净,给马月的媳妇打了一只金钗子送了过去。但是,过了没几天,马月扫地的时候,在锅门口灰窝里找到了原来自家的金钗子,马月夫妻知道是冤枉了胡二哥,马月就到胡二家赔情。两人到胡二家一看,屋里啥也没有,一打听才知道缘由。原来,胡二把所有的东西卖光后,两口子每天只有讨饭度日。马月万分内疚,恳切的对胡二夫妇说:“胡二哥,是我让你倾家荡产,出门乞讨的,从今以后,您俩就搬到我家去住,咱两家就胡二马月搁一块过吧。”于是,胡二、马月就成了一家人啦。胡二马月一词就由此传开了。

狗腿子的由来


以前,一个庄上住着两户人家,一家生个男孩,一家生个女孩,俩小孩从会说话就在一起玩,建立了很深的感情,长大后双方要求结婚,但二家父母不同意,男孩连气加恼就死了。

从此,姑娘天天跑到男孩坟前哭,一天哭一次,后来,坟上长出一棵谷子。从此,姑娘每天带着一罐水,哭一次浇一次,天天如此,一直到谷子成熟。姑娘就把谷子采回家,烧米汤喝。不久,这个姑娘发现自己怀了孕。再后来就生了个男孩,起名叫鬼谷子。

鬼谷子很聪明,长到十二岁,就会给人家正骨行医,在附近很有名声。

县官的腿长疮,久治不愈,听说鬼谷子很有名声,就派人带着马车去接。鬼谷子一看,说得截肢。县官问道:“截肢怎么办?”鬼谷子说:“安衙役的腿。”县官又问:“衙役怎么办?”鬼谷子说:“安牙狗的腿。”县官又问:“牙狗怎么办?”鬼谷子说:“捏个泥腿。”

从此,县官安上了衙役的腿,衙役安上狗腿。后来,人们就把衙役叫作狗腿子。每当牙狗尿泡的时,总是跷起一只腿,原因是跷起的那只腿是泥腿,恐怕尿湿了。




(责编:管理员)
分享按钮